传闻已久的东风、长安合并事宜已暂终止。
2025年6月5日,中国汽车产业迎来重磅央企改革动态。长安汽车发布公告称,经国务院批准,兵器装备集团实施分立重组,其旗下汽车业务板块——长安汽车正式分立为独立中央企业,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履行出资人职责。与此同时,原兵器装备集团其他非汽车资产及股权,将按程序注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,完成专业化分工。
同日,东风科技与东风股份同步公告,经间接控股股东东风公司确认,暂不涉及相关资产及业务重组,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受影响。这意味着自2025年2月9日引发行业热议的 “东风与兵器装备集团重组传闻” 正式告一段落,两大央企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改革路径。
长安独立与东风暂稳的双重信号
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 “老字号”,长安汽车的分立具有标志性意义。其前身可追溯至 1862年的上海洋炮局,历经161年发展,已形成涵盖长安、深蓝、阿维塔、凯程等自主品牌,以及长安福特、长安马自达、江铃汽车等合资板块的全产业链布局。全球 12 个制造基地、22个工厂的产能矩阵,使其成为年销超 200万辆的头部车企。
此次分立并非简单的股权调整,而是央企专业化整合的必然选择。兵器装备集团作为以军工为核心的综合性央企,汽车业务占比逐年提升(2024年营收占比达38%),独立运营有助于长安汽车摆脱集团多元化业务的资源分散,聚焦汽车产业转型升级。正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所言:“推动汽车央企专业化发展,是提升产业链竞争力、加速新能源转型的关键举措。”
与长安的主动分立不同,东风公司对重组传闻的“暂不涉及”表态,折射出其对现有战略节奏的坚持。这家拥有50余年历史的汽车央企,累计产销汽车近6000万辆,业务覆盖商用车、乘用车、军车、新能源全领域,国内产业布局横跨武汉、十堰、广州等 20余城市,是名副其实的 “汽车产业国家队”。
2025 年作为东风“十四五”战略收官之年,其设定的 “整体销量重回300万辆、新能源跨越100万辆、海外出口50万辆” 目标已进入冲刺阶段。暂缓重组意味着企业可集中资源推进既定战略,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——岚图、东风纳米等品牌正处于市场攻坚期,稳定的组织架构对技术研发和渠道建设至关重要。
长安与东风的新能源破局路径
分立后的长安汽车,将新能源转型作为核心战略。根据“13336”规划(1个核心目标、3 大市场布局、3大技术路线、3大产业生态、6大实施路径),其 2025 年目标清晰:全年销量冲击 300万辆,其中新能源占比达1/3(100万辆),全口径收入突破3000亿元。
为实现这一目标,长安已构建起 “深蓝+阿维塔+凯程” 的新能源矩阵:深蓝品牌主攻10-30万元主流市场,2024 年销量突破48万辆;阿维塔聚焦高端智能电动车,与华为、宁德时代共建CHN平台;凯程则深耕新能源商用车领域,抢占城配物流电动化先机。技术层面,长安加速布局电池、电驱、电控“三电”体系,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7%,专利申请量突破1.2万件,其中新能源相关占比超60%。
东风的新能源战略更强调 “体系作战”。其 2025年目标中,新能源汽车 “高质量跨越 100 万辆” 的表述尤为值得关注——这不仅是销量数字,更意味着产品结构升级与技术溢价提升。岚图品牌作为高端突破口,首款车型梦想家已成为30万元以上新能源 MPV 销冠;东风纳米则以“10万级纯电SUV普及者”定位,2024年销量突破15万辆,同比增长180%。
在技术路线上,东风采取“纯电+插混+氢能”多轨并行策略。其自主研发的马赫E电驱系统,最高效率达97.5%,已搭载于岚图、风神等品牌;氢燃料电池领域,东风与武汉、十堰等地政府合作,建设氢能重卡示范运营网络,2025年计划投放1000辆氢能商用车。
央企重组背后的产业变革逻辑
近年来,央企重组遵循 “业务归核、资产归集、产业归位” 原则,汽车板块成为整合重点。此前中国一汽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战略合作、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收购沈阳机床汽车业务,均旨在解决央企内部业务交叉、资源分散问题。长安分立与东风暂缓重组,体现了 “因企施策” 的改革智慧——前者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聚焦主业,后者通过保持战略定力巩固优势。
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电动化、智能化浪潮下,传统车企的组织架构、研发模式、供应链体系均面临重构。长安分立后,可更灵活地开展混改(如深蓝品牌已完成Pre-IPO轮融资)、引入战略投资者;东风暂缓重组,则能集中资源推进 “科技跃迁” 计划,2024年其研发投入强度达5.2%,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长安与东风的改革路径,也折射出地方政府对汽车产业的争夺。长安总部位于重庆,其分立后有望获得地方政府更多政策支持,进一步巩固西部汽车产业中心地位;东风扎根湖北,武汉、十堰等地已形成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,稳定的企业架构有助于地方经济规划的连续性。
分立与坚守下的竞争新局
成为独立央企后,长安汽车的资本运作空间显著扩大。一方面,可通过 IPO、增发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,加速新能源产能建设(计划2025年前新建3个智能工厂);另一方面,与兵器工业集团的协同效应仍存——军工技术在轻量化、智能化领域的转化,可能成为长安的独特优势。
暂缓重组不意味着停滞,东风正通过“内部挖潜”提升竞争力。其打造的“M平台”(模块化架构)可覆盖从A0级到B级车型,研发周期缩短30%;“东风出行” 平台注册用户超1.2亿,为车联网数据积累和自动驾驶测试提供场景支持。在传统燃油车领域,东风商用车连续 12 年位居行业第一,这一基本盘仍为新能源转型提供坚实支撑。
长安与东风的不同选择,预示着央企汽车板块将进入“分化竞争”阶段。未来,以长安、一汽为代表的“激进转型派”,可能通过资本运作和技术突破快速抢占市场;以东风、广汽为代表的“稳健发展派”,则依托全产业链优势构建护城河。无论路径如何,提升自主创新能力、强化用户体验,将成为所有央企车企的共同命题。
写在最后
改革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。从长安分立到东风暂稳,中国汽车央企的改革始终以 “做强做优做大” 为核心目标。在这场电动化浪潮中,没有旁观者,只有奋进者。长安的 “独立突围” 与东风的 “坚守深耕”,共同勾勒出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多元图景。未来三年,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,我们或将见证一个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工业体系的崛起。